2005年1月1日

內外集回來了!


內外集回來了!
闊別了二十多三十年,現在重新以新面目與大家見面,希望各位多多參與意見,發佈更多你們的消息!

試機報告

內外集回歸版的創刊號內容是新買的藝康D70的試機報告.這次選擇了風景靜物題材,更有黑白照片的研究.這是第一次認真的拍數碼照,請問各位覺得成績如何?

大浪石刻


大浪灣就在石澳附近,除了自以為膽大的冒著颱風滑浪划艇的傻瓜,這裡還有一片頗漂亮面向大浪的沙灘,和山上珍貴但又不知是否真確的古代石刻,令這裡好像一個美麗又神秘的小小地方.



我希望把這裡好像世外桃園的境緻捕拀下來.在這裡,你大可以看到原始海灘沒有一點點的人工點滴.





好了!到了山上的石刻,給一個好像是神塚的鐵籠圍著.一塊鐵板刻著它的歷史來由與介紹,後面躲在鐵籠影下的石頭上隱隱見到淡淡的刻紋,是真是假,各位慢慢研究.


查看大浪灣及石刻的位置,請參考此圖:

仰望中環


香港的中環-也許是世界上摩天大樓聚集得最稠密的地方,不單是人口稠密,就是石屎森林也是最擁擠的.當你一走入德輔道中,或是皇后大道中,那些高高的建築物,準會把你擠到喘不過氣來.

巍峨的建築.都好像是要你去仰望、膜拜.

也許,到中環是要仰望的!






其實上面的一張照片的意念是源於 M.C..Escher 的 Print Gallery.從裡到外,從底到頂,通通都包含在圖畫裡.
順帶一提,這些照片都是以高速快門大光圈手持拍的.效果也蠻不錯吧!

關於攝影


關於攝影 On Photography

久很久以前還在理工學院唸書時,在圖書館想找一些攝影畫報時發現了一本叫『On Photography』的書,是Susan Sontag寫的。那時,還不曉得她是誰,只覺得這本書蠻有意思,內容都是探討攝影的各個層面,思考人們為何要拍照。一看下去就著了迷。最後還拿了去理工附近紅磡碼頭的影印店把全書複印下來,保留至今。

 到今年(2006) 在報章上讀到Susan Sontag的死訊,才開始了解這個作家。剛好她的出版商藉著死訊的新聞把她很多的作品從新發行,於是一口氣在Amazon 訂購了幾本,包括了原來的『On Photography』和『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都是研究攝影的作用與功能的,想一般人讀了可能覺得來得未免太鑽牛角尖,太偏激,有點走火入魔。就像在『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裡面,她探討的是在照片裡記錄天災人禍與戰爭的殘酷,在熟練的政治領袖與天真無知的觀眾手裡又分別變成了怎樣?據聞她是偏左的,大概她的理念對她的分析也有一定的影響。

 無論如何,最有趣的是二十多年後,竟然還可以買回以前以為是斷版的書,現在可以正正經經的拿正本從頭讀一遍。

九龍城煤氣




一輯照片是為了試拍黑白片照的 ,同時亦是為了紀念煤氣公司在九龍城的巨大煤氣鼓屹立了幾十多年不知何時會遷拆掉。城中旺地大概都容不下這般危險的設施。對岸北角的煤氣公司一早就搬了,現在生產煤氣的廠房就只剩下馬頭圍及大埔工業村,而百分之九十五的產量都是在工業村。


其實用D70數碼機來拍黑白照就等于拍彩色照,只不過拍下來之後稍加反差和退掉色彩便成。但為了加強效果及帶出意念,這輯照片加了頗多後期製作(以前就叫黑房特技)。用了數碼機,就真的能體會到手工特技可以變得多容易。以前需要在黑房裡左弄右弄半天都弄不出幾張來,現在隨意的拿個 Photoshop 或 ImageComposer 就可以一兩句鐘製作十張八張完美無瑕的特技合成照,那究竟是科技進化還是人類退化呢?





這一張照片沒有太多的 retouching。只是原來的一條燈柱太礙眼我把它抹掉,然後裁剪便成。
【製作過程】


九龍城煤氣公司是很近民居的。我希望表現兩者的密切關係,所以選了煤氣鼓對面的騎樓底拍過去,並包含了部份的簷底。由於天空跟簷底的光差很大,如果用閃光燈的話,光線又不會自然,所以最後還是分別用了相差三級的曝光原地拍了兩張再合成,融會了室內室外不同氣氛在同一照片上。
【製作過程】


烈日下的煤氣鼓很有刻苦耐勞的性格。可是跟上一張照片一樣,背光的反差太大,沒法顯出煤氣鼓的層次,所以也拍了兩張不同曝光的照片合成,只是這次退地的方法改變了,做出來的效果希望是感覺太陽把煤氣鼓都燒焦了。
【製作過程】

這兩張都沒有做過甚麼加工,只是一遠一近的素描這個特色的廠房。





在煤氣鼓下仰望的感覺是敬畏的,原本想從下仰角表現它的高聳,可是拍了出來沒了味道。於是退了地,加進深色的假天背境,再在景物勾出淡白的輪廓,令照片變得很夢幻。飛機場以前是在九龍城煤氣公司旁的,還記得吵鬧的飛機起飛聲音在這裡是常常聽到的,現在卻變得清靜了。為了紀念飛機場以前在附近,也為了右上角太空閒,所以多加了一架飛機上去。
【製作過程】

兵頭溫室

頭花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其實已從小瀏覽了無數遍。以前的溫室是過了上亞里畢道對面的一間木建平房,這次到訪見到的卻是改建了的跟公屋邋圾站模樣的石屋。想要拍下心目中的溫室看來已經遲來了!就只有到裡面試試留下不同的植物百態。

來到溫室裡花草實在多,比以前在出口附近的那座木屋溫室多了很多種類,也分開了大品種的與纖小品種的。可是我還是鍾情那些纖小玲瓏的小植物,於是加了柔光鏡片統統捕拀下來。我希望可以保留它們纖巧的體態和楚楚可憐的樣貌,可是拍了出來還是太清楚,所以就再加上了電腦油畫效果,把它們都變成了一幅一幅的花布。









要看這些照片的原稿請按這裡